关灯
护眼

第 88 章 刘盈不短命(15)

    最近长安城出了两件奇事。

    一是有人高价收购羊毛,二是城郊开了一家羊毛纺织厂。

    刚听得消息的百姓们还以为是谁在散播谣言,都摇了摇头,难以置信。在他们看来,羊毛有股膻味,还臭,傻子才买呢。

    虽说羊毛绵软,但是未经过处理的羊毛带有羊身上的腥膻味,对于人类的嗅觉而言是一大考验。有钱人自然不会使用羊毛来保暖过冬的。至于再穷点的人家,野外不要钱的柳絮芦花,填进去被子里不比羊毛强多了吗?

    起码植物纤维不臭啊!

    所以,一听到羊毛能换钱,大家都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。而且现在已经是秋天了,眼看着就要入冬,牲畜身上没了毛,恐怕就要冻死。

    “都不知道是哪一家坏小子传出来的,想要害人呢!”有人狠狠地骂道,“且看别人家的羊毛一剪下来,拿去换钱的时候,之前说要收购羊毛的人肯定就没了。”

    这一位青年说得头头是道,旁边的听他分析的人也觉得有道理。

    这个谣言毒啊,养羊的要是真信了,恐怕得冻死一大群羊,赔个底朝天啊。

    “可是我怎么听说是有钱的贵族搞起来的……”

    亦有人消息灵通,对青年的话进行反驳。

    见旁人不信,他还指路别人去到城东临河的一处作坊。众人瞧着,这边大概围起来有几十亩的土地,还盖起了高高的围墙,院里听着有犬吠之声。附近还有统一制服的壮汉巡视着,看着是下了大本钱的。

    此处作坊的门口围了一大群人,听着管事的讲解事宜,还有不懂的人偶尔插上两句话,端的是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筆趣庫

    有识字的人看着作坊门口的牌匾,高声念了出来,“这儿写了,叫做羊毛纺织厂。”

    羊毛纺织厂?

    羊毛就是羊身上的毛嘛,这个不难理解。

    可纺织厂是什么,看得大家都一头雾水。

    好些感兴趣的人,便往前蹭着,好听清楚管事在说什么。在哪儿都不缺爱好八卦的人,要是能听一耳朵新鲜事,回头能跟邻里吹嘘两三天呢。

    他们都竖起耳朵,又看见那个管事从身旁的竹筐里拿出来一撮白毛,喋喋不休地讲着:

    “……说得没错,我们这儿就是收购羊毛的。你们问羊毛多少钱一斤?哎哟,那可不便宜便宜,一斤羊毛能直接换一斤粟米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了,我们这儿不是什么羊毛都收的,厂里收购的是羊绒,是底层细软的绒毛,而非长在外层的长毛。你们可以过来看看,这般柔软的才收,外头硬毛是不收的。”

    “外面的毛就留给羊过冬吧,都把毛剃光了,那得多缺德啊。我们这儿还招女工,大概需要二十人左右,会搓麻线用纺车的优先录用,待遇也不错,平日包两顿饭,一个月会发十五斤粮食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好多人都心动起来,想要回家喊妻子女儿过来应聘。一个月发十五斤粮食可不少了,算下来一天能挣半斤,在吃喝上节省点的,可以熬成粥喂饱一家三四口人了。

    对于穷人而言,没什么比吃饱肚子更幸福的了。

    可就在这时候,有个年轻人举手插话了,他是想要拿钱的。

    他撇了撇嘴,“怎么你们这儿不发钱呢,我想拿羊毛换榆荚钱啊。”

    他的话一说完,旁边有精明的大妈笑了,这个人拿羊毛换钱,那才是真傻子呢。

    高祖皇帝下令铸造的“莱钱”孔大边窄,形状如榆钱,在民间又被称为榆荚钱。法定的榆荚钱重量应该是三铢,大约是后世的两克左右,但是因为汉初允许私人铸币,所以民间流通的榆荚钱越来越薄,越来越小,甚至连官方重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。

    货币无人监管的后果就是,劣币驱逐良币,导致了汉初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。

    简单地来说,钱变得不值钱了。

    虽然普通老百姓不懂得通货膨胀的道理,但是当家的主妇都知道,以前一个钱能买到两斤粮食,现在一个钱只能买到一斤半,有时候甚至只能买到一斤。

    所以,拿粮食比拿榆荚钱靠谱呢。

    有好心人给那个年轻人掰扯了其中的道理,顿时臊得他无地自容,才知道是自己犯蠢了。他向旁边的人拱拱手,羞得抬不起头来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羊毛能换粮”的消息,不足半日,就传遍了长安。

    因为有许多人的佐证,前来羊毛纺织厂换粮食的人是络绎不绝。开头有人还不信,只拿了一两斤羊绒过来试水,结果真的换到了粮食,可把人给乐坏了。

    红壳的粟米没有脱壳,闻起来没有潮味,应该是新收的粮食。再仔细看看,里面没有参杂泥沙,非常干净,比市场上粮铺里卖的还要好。

    讲究点的人家会把粟米碾碎去壳,吃起来更精细一些,不会卡嗓子。但是普通人家习惯把壳都掺进去煮饭,虽然难嚼,可是能多扛一会儿饿啊。

    “原来是真的,竟能换得这样好的粮食。”

    拿着羊绒过来的男人捧着手里的粮食,生嚼了一口,笑得眼睛都眯起来。大多数带着羊绒过来的人都满意极了,提着或多或少的粟米,快快乐乐地离开。

    但其中也有拿长毛当羊绒,企图蒙混过关的,都被验货的管事一一识破,赶了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