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280章 大魏盛世(大结局)

    曹昂的身份确定后,搬入了早就准备好的东宫,黄月英也从正妻变成太子妃。曹睿作为曹昂的嫡长子,更是曹操的嫡长孙。

    曹操称帝的前两年,没有再出兵作战,只是调整地方上的官员,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,加强对军队的控制,确保军队的稳定。

    隆昌二年八月,洛阳新城修建好。

    曹操带着文武百官迁徙洛阳,入住新的都城,再一次回到洛阳。

    新修建的洛阳,没了焚烧后一片焦土的模样,彻底从焦土中恢复过来,朝廷在洛阳立足后,大刀阔斧的作出改革。

    隆昌三年,曹昂改进造纸术,发明了雕版印刷术,开始以雕版印刷书籍。

    活字印刷比较灵活,实际上真正通行的大规模印刷,始终是雕版印刷,这样的印刷更迅速也更加的简便。

    造纸术和印刷术一出,纸张价格不断下跌,书籍也越来越便宜,使得天下寒门子弟读书更容易。

    隆昌四年,曹操开设科举,选拔天下士人。

    所谓的科举,和后世的科举有很大的差别,暂时没有普及到普通的百姓。要普及所有人,就必须让无数的百姓都能读书,短时间是办不到的。

    目前的科举人群,主要针对寒门和世家子弟,就是借助科举把无数的寒门子弟提起来,制衡世家子弟,确保世家不会一家独大。

    真正意义上的世家大族是不可能灭掉的。

    寒门子弟冒头后,一开始代表了寒门子弟,很快又会蜕变为世家大族。

    有了权力,自然会变化。

    有了权力,和曾经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真正永葆初心的人,那是少之又少的。

    就算到了科举兴盛时代,也一样存在世家。因为有权力,就会衍生出诸多掌权的人。

    关键之处,在于不能阶级固化。

    不能世家掌控一切上升的资源,不能是九品中正制那样上品永远是上品。

    这世间,本就没有真正完美的制度,再好的制度都是人在运作,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只能随随机应变的调整。

    第一届开科取士,选拔诸多的士人,纷纷安排到地方上去任职。随着开科取士的推进,曹操和曹昂联手推进学校的修建。

    在大魏境内,各州兴建学校,让更多的人能读书。

    单是推进科举、学校的事情,足足耗费了三年时间。

    隆昌七年,天下承平一段时间,昔日大汉的十三州都已经归顺大魏,纳入了大魏治下。

    曹操仍然没有立刻对外扩张,而是采纳了曹昂的建议,加强御史台的权力,以满宠为御史大夫,让满宠调查天下各地官员和世家,纠察不法,肃清内部问题。

    一时间,风声鹤唳。

    曹操的屠刀很厉害,杀得人头滚滚,因为的确有无数的贪官污吏,以及官员和地方大族勾结的情况,更是直接抄家灭族,满门诛杀。

    曹操唱红脸,曹昂唱白脸,主动劝说曹操,希望曹操减少杀戮,抄家后犯人流放交州或者是西域就是。

    在曹昂的劝说下,曹操手段稍微缓和,却始终在推进,不断有人被抄家流放。

    隆昌十年,天下彻底恢复生机。

    这一年开始,曹操坐镇后方,曹昂带兵出战,北上讨伐辽东乌桓,一举歼灭辽东乌桓蹋顿,顺势杀入辽东,彻底拿下了辽东三韩地区。

    一战过后,曹操封曹彰为辽王,坐镇辽东。

    隆昌十二年,曹昂再一次带兵,自扬州出海,往东杀入倭国。

    倭国虽有小股势力,却非常大弱,就是小型部落而已。曹昂的大军夺取倭国,一战凯旋回国。曹操敕封曹丕为倭王,让曹丕永镇倭国,且授予曹丕南下的权力,允许曹丕从倭国南下扩张。

    隆昌十四年,曹昂出征西域,一战灭掉西域焉耆国,打通从凉州出玉门关,再到西域龟兹、姑墨国等地的通道,虽然没能继续往西,却成功夺回西域的部分控制权。

    西域丝绸之路贯通,商业更加繁荣。

    洛阳西连西域,往东沿着河道,开始逐步往南打通运河,大魏的实力前所未有强大。

    一战后,曹操封曹冲为凉王,坐镇焉耆国等地。

    隆昌十八年,曹操已经苍老了很多。

    尤其年初的时候,曹操突然中风,差点就没救回来,多亏有华佗、张仲景联合救治,才把曹操救了回来。

    到年底,曹操身体就每况愈下。

    隆昌十九年,三月十九。

    曹操再次病危,曹昂急匆匆入宫,来到曹操的床榻边,看到了陷入昏迷的曹操,一脸担心。

    太子一贯是最危险的职务,你不能太聪明,否则皇帝没安全感。你不能太废物,否则皇帝觉得你不类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