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九十五章 好人,坏人

      郭靖挠挠头,相比起幕府中永远忙不完的公务俗事,他其实更愿意跟在王贲左右,尤其是在王贲给孩子讲课的时候,他就爱听这些道理。

  ‘哎,王师傅只会在孩子们面前说得多些,肯定是觉得我太笨,平时不爱对我讲道理。’

  郭靖心里惭愧,嘴上则老实说道:“王师傅,我遇到了难事,不知该如何是好,思来想去,只好来找你帮忙。”

  “说说吧。”王贲做了个手势,让他别啰嗦。

  郭靖就讲述起来。

  却是起义军有了麻烦。

  按照王贲当初起义时制定的纲领,刨除文人给写得花团锦簇的檄文,最核心的一点是收土地,归国有,重新分配。

  土地改革,这个政策被王贲提前了一千多年,肯定是不合时宜的,出了问题实在正常不过。

  起义军中确实有不少都是苦哈哈泥腿子出身,但受困于封建时代的拘束,泥腿子既不识字,也没多少见识,更谈不上思想觉醒。

  他们是愚昧不堪的,所以才有牧民的说法。

  古时军队、政权的中坚力量,从来都是家族子弟,或是士人,按照阶级论而言,不论前者亦或者后者,显然都属于地主、剥削阶级。

  在土地改革中,他们的利益非但得不到保证,还会受到严重的损伤,所以这项举措从一开始,在内部就受到了极大的阻力。

  若非王贲声望如日中天,拳头最大,恐怕刚提出来,所谓的起义军就要散伙了。

  实际上即便是他,也险些把起义军给玩崩。

  当时那些个起义军军头、首脑们不敢当着王贲面提意见,私下里就彼此联络想着干脆另起炉灶。

  王贲得知后,毫不关心,直接吩咐下去,爱干就干,不干滚蛋,天底下这么多人,就不信没有愿意跟着我一起造反的!

  就算一个没有也无所谓,反正靠他一人就打得金国迁都,所谓一人成军,不外如是。

  这就是王贲时常挂在嘴边的,只要你足够强大,天下就没什么难题!

  于是,起义军在重新洗牌了一波后,还是将土地改革给施行了下去。

  当然,这其中如果没有郭靖、江南七怪,以及全真教、杨铁心父女等一些人的监督与努力,底下还不知要出多少乱子。

  现在好歹算是踏上了正轨,至少内部勉强统一了声音,不过郭靖很快又遇见了外部问题。

  北地虽然受金国蹂躏近百年,前面又有辽国统治,但依旧是以汉人居多,在小霸王的旗帜高高竖起后,立刻就受到了无数汉人的支持响应。

  用箪食壶浆,喜迎王师来形容都毫不过分。

  这本应该是件大好事!

  但问题在于,投奔起义军的都是一方豪强、大地主,至于底下的升斗小民们,他们都被无形的绳索紧紧捆绑在了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。

  造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