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三十三章 以粮换铁

    那山民先把粮食卖成钱?山民卖粮给粮商的价,跟粮商卖出来的价,可不是一个概念,若是先换成钱再到货郎那里买铁货,那这些山民即便花上五斗、六斗粮,也未必能买到一斤重的铁货了!

    这其中的价格差,可就不是一两倍了。这方圆几十里的村寨,但凡知道这个消息的,绝对没有能抵抗得住这种诱惑的!不得不说,王延兴这一招,是当真狠啊!

    正说着,又看到路上陆陆续续地有山民赶着牛车过来,不用说,这些都是过来换铁货。还没到午时,已经来了近十辆车了。

    这时,才看到两艘船从下游逆水而上,到了军寨边,便靠了岸,几个挑夫一挑、一挑地把铁货先运到军寨。徐武粗略地估算了一下,这些铁货,怕是有五百斤上下,那就能换走五十石粮。

    若是天天都有这么多山民过来换粮,那一月下来,便要被王延兴换走一千五百石粮:这方圆三十里的村寨的余粮尽数加起来能有两千石吗?

    等到午时三刻,徐武象征性地买了几把锄头,便依旧绕路回了铜锣寨。要拔掉着军寨,自然是不太可能;试图拦截各村各寨出售粮食的行为,细细一想,也觉得不太现实;可行之举,只能从铜锣寨自身着手,抓紧储粮、同时严格控制粮食消耗!

    铁器换粮食的行动。铜锣寨的大小头目在盯着,邹磐在盯着,王延兴,也在盯着。各自的期待,自然各有不同。铜锣寨害怕官兵将这周遭的粮食都换走了,而邹磐,则在等着铜锣寨的土匪,能熬得住多久才会从王八壳里出来。

    王延兴的心,其实关注的,只是能换回来多少粮食。

    他缺粮食啊!要维持铁场的运营,最不可或缺的,便是粮!

    还好,在建设铁场的民夫是王潮征发的民夫,不需王延兴负担开支,可其余人员的费用,却要王延兴来承担。

    此前,铁场的正式人员杂工和大匠一共是不到三十人,外加二十名军户,王延兴来了之后,人数就蹭蹭地往上涨,杂工加大匠的人数超过了三十,军户数增加到了四十。

    另外,还有跟随王延兴而来的人:王延路、刘伴兴、孟咸、吕奇、申定平以及二十七名奴婢,假如再算上那个小孩,那就又多了三十四人。

    每天,消耗的粮食差不多有两石。一月,便是六十石。另外,雇佣的矿工有三十余人,按照出矿量算支出。

    上个月,一共出了三万多斤矿石粉,按照每百斤矿石粉给粮一斗来算,一共便支出了三十石粮。这两项之和,可就是百石了!

    这一百石粮,除了从泉州运来的来二十多石之外,剩下的,全部要王延兴想法子筹措了。如果换不到足够的粮,便要掏私房钱买了。

    王延兴还在以招杂工和选汰军户的名义招人,到下一个月,铁场的人数,可能还要再翻一倍。

    而且,对人员的待遇,也需要提高一些才行,至少,餐食中多少得增加一些荤腥。

    这样,费用又要进一步地提高。

    唉,粮食啊……

    对邹磐来说,去各村寨倾销铁器是手段,封锁铜锣寨才是目的。可对王艳来说,能不能将那几千件铁器尽数卖掉,才是最大的目的。

    还好,每天传回来的消息都是好消息,铁器的销售,恰如王延兴的预料,大受欢迎。第一天去那三座村寨,一共便换回来好几十石粮:这基本上将人家的米缸子都刮干净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,便陆续有更多的山民出山,到军寨前换粮。抵换政策也是一致的,除了米、粟之外,其他五谷杂粮统统都要,只是价格各有不同,山羊、活鸡、野味等各类肉食也按折价换。一件一件的铁器被换出去,一船一船的粮食,顺水运到铁场……

    第一期交换,一共换出去六千多件铁器。而粮食,则堆满了铁场的粮仓。活鸡、活羊暂时被养在校场一侧圈出来的棚子里……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后勤问题,得到了初步解决,也就能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。

    回到唐末当皇帝章节列表